欢迎访问健康养生网,关注健康养生知识!
手机版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健康知识 >女性为什么突然尿频(喝水过多引起此类女性患者的膀胱)

女性为什么突然尿频(喝水过多引起此类女性患者的膀胱)

发布时间:2024-01-13   作者:鬼域冥火    
字号:
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继续观看

手机查看
摘要尿频指的是排小便的次数增加,但有时候突然就尿频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跟疾病有关吗?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吗?赶紧来看看下面的解答,你就明白了。

女性为什么突然尿频(喝水过多引起此类女性患者的膀胱)

喝水过多造成

该类女性病人的膀胱自身正常,主要是因为尿量增多而导致了尿频状况。比如,饮水过多(即喝多尿多)或身体水分代谢异常(如糖尿病、精力哀竭肝腹水、肾衰竭浮肿、尿崩症、服用了利尿药)均可引起尿量增多。由于患者每次的尿量都很(数百毫升),因此应从降低饮水量与治疗潜在病症着手。

神经性尿频症

神经性(又叫心理性)尿频症的患者自身水分代谢和膀胱作用都很正常,主要是由心理障碍所导致的,如神经质、性急、焦虑、强迫症、精神疾病等,不断如厕,但每次只能尿一点点,一般病症时断时续,并且只有在忙碌、专心或睡着的时候,病症才会有所改善,因此这一类型的女性尿频症患者,调节心理因素,保持好的心态是最重要的,而且应当保持适当的休息和睡觉时间,那样才能有效地操纵尿频情况的发生。

膀胱老化

老年女性尿频多为生理上膀胱老化造成。膀胱老化从女性40岁开始加速,一些人在65岁时就难以“操纵”膀胱了,一般女性踏入更年期,雌激素水平降低造成尿道组织变得更薄、乏力,膀胱支撑功能下降,也会导致憋不住尿,发生尿频、漏尿的情况。

膀胱病症造成的尿频

该类女性病人的主要特征是总有尿意,因此排尿次数多,但尿量却很少。一般情况下都少于200ml,通常只有数十mL,甚至几毫升,常见病包含:膀胱炎、尿道感染、前列腺增生(多见于中老年男性)。对于此类尿频病症,应该根据医生的诊断用药物来进行治疗。

精神性膀胱造成

精神性膀胱是指支配膀胱神经出了问题,尤其是大脑或脊髓脑神经出现了病损。因为正常膀胱受大脑操纵,因此正常人在不该小便时,能够忍住不尿,甚至尿到一半都能应急“刹住”。那如果大脑出现了病损(如脑中风、帕金森、癫痫、脑性麻痹等病症),就会导致膀胱失控,进而造成尿频状况。甚至出现尿失禁。有时也会因膀胱异常敏感而失去规律收缩,促使大脑控制不了,这些总称为精神性膀胱。

医治尿频最简单的方法

1、按摩曲骨穴

位置:在小腹部,由肚脐从上向下推,会触摸到一个拱形的骨骼,这块骨骼便是趾骨,在这个弧形边沿中点位置便是曲骨穴。

方式:掌摩法——双手搓热,一只手掌遮住肚脐,另一只手在曲骨穴上按摩1~2分钟。点按法——用食指点按曲骨穴50~100次。指揉法——用拇指顺时针按揉曲骨穴约2分钟,随后逆时针方向按揉约2分钟,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。

作用:曲骨穴为任脉、足厥阴肝经之会。尽管曲骨穴名和水无关,但其所治的病症却都是和水液相关的,因为他和膀胱泌尿系统的关系较大,因此按摩此穴可用于治疗各种小便难题。

2、淮山枸杞粥

材料:枸杞、淮山各10克,梗米50克,盐适量。

做法

1.枸杞、淮山各自拣净;梗米淘洗干净。

2.锅中装水,烧沸后,放进梗米、淮山药文火煨粥25分钟。

3.放进枸杞,续煮5分钟,放盐调味即可。

作用:此粥具备健脾补气、补肾益精的作用,适合尿频清长,伴随面色萎黄、气短乏力、食滞纳呆、大便稀溏、舌淡苔白等症者。

3、车头竹叶甘草汤

食物:车头叶100克,淡竹叶12克,甘草10克,冰糖适当。

做法:把车前叶、淡竹叶、甘草放进锅里,水煎去渣取汁1碗,添加冰糖,代茶饮用。

作用:车头叶性味甘、寒,能清热利尿、清热去火、止咳化痰、渗湿止泻,适用于寒湿内郁之浮肿,泌尿系感染时出现的尿频、尿急、尿疼。

4、核桃肉蚕砂水

秘方:核桃肉、蚕砂。

用法:每次用核桃肉100—150克,蚕砂50克(略炒过),防水顿服,每日2次即可。

作用:补肾缩尿,主冶老年人夜尿多。

5、运动疗法

揉腰腹,中医学认为老年人尿频主要是身体肾精固摄乏力,尤其是随着年龄增加,“真元”慢慢衰落,尿频更容易发生且日益加剧,对尿频的治疗,老年人能够自身推拿腰腹。

1.揉腰

位置:腰部有腰眼穴,位于后腰部,于第4腰椎棘突下,后正中线旁开3.5寸,左、右各1个。

方式:按揉时,能够坐在凳子上,两手握拳放到腰后,用拇指显著的关节按着腰眼,用劲做转动按揉,以酸疼为宜,每日转揉50次。天天坚持做可以起到很好的益气固肾功效。

2.揉腹

位置:腹部有一个关元穴。位于身体前正中线的任脉上,在脐下3寸。

方式:用一只手的中指在穴位上按揉,以穴道点甚至整个腹部有酸胀感为最好,每次5分钟,宜睡前开展。按摩此穴具备补肾的作用,肾气足则固摄有力,尿频即可清除。

申明:本站内容仅做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!

分享到微信朋友圈

×
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