芡实别称鸡头米,鸡头,刺莲蓬头,其味甘,涩,性温,归脾,肾经。有补脾止泻,固肾摄精,祛湿止带的作用。常用于脾虚湿盛,久泻难愈,此外,也可用于带下,遗精滑精等症,芡实与莲子功效类似,而去湿效果明显一些。
适合人群:脾虚湿盛,久泻难愈者;脾肾两虚所致带下清稀或湿热带下黄稠者;肾亏精关不固,腰酸腿软,遗精滑精者。
不宜人群:多食不易消化;食滞不化者不宜多吃。
吃法:
芡实30克,茯苓10克,粳米100克。
将芡实和茯苓捣烂;粳米淘洗干净;锅中倒入适量水,添加芡实,茯苓煮软,再倒入粳米,煮到粥成。每日早晚湿热食用。
此粥有健脾祛湿,利湿涩肠的作用,煮到脾虚久泻或久痢症。
白扁豆又名峨眉豆,扁豆子,茶豆,眉豆。其味甘,性微温,归脾,胃经,药效柔和,能补气健脾,且能利湿,适宜于脾胃虚寒,脾虚湿滞,食欲不佳,大便溏泻等,此外,白扁豆的利湿作用也常用于湿暑所致的脾胃不和,吐泻,胸闷腹胀等。
白扁豆单用药理较差,最好与山参,白术,山药等其他补气药共用,才能实现补气健脾最佳效果。
适合人群:脾虚湿滞,食滞,便溏或泄泻者;暑湿伤中所致脾胃不和,暑湿吐泻,胸闷腹胀者;脾虚湿浊下注所致白带过多者。
不宜人群:气虚生寒,外感湿邪者不宜;用过多易使气壅滞,造成脘腹胀满。
吃法:
炒白扁豆30克(或鲜白扁豆60克),粳米100克。
炒白扁豆放进锅里,加适量水,煮30分钟,再放入淘洗干净的粳米,煮到粥成即可。每日早,晚,湿热食用。
此粥有健脾开胃,清暑止泻的作用,常用于脾胃虚寒,食滞久泻,夏天暑湿心烦等。
莲籽又名莲肉,莲米,莲实,藕实,其味甘,涩,性温,归脾,肾,心经。有补脾止泻,益肾固精,止带,养心安神的作用,其味甘可补脾,涩可止泻,既能滋补性子,又能涩肠止泻,常用于脾虚久泻,食欲不佳,此外也可用于脾虚带下,遗精滑精,心烦失眠等症。
适合人群:脾虚久泻,食欲不佳者;脾虚带下或脾肾两虚,带下清稀兼具腰酸腿软者;肾亏精关不固的男士遗精,滑精,遗尿者;心肾不交所致虚烦,心悸,失眠者。
不宜人群:中满肚胀及大便燥结者不宜。
吃法:
去芯莲籽,薏苡仁各30克,粳米100克。
去芯莲籽,薏苡仁放进锅里,加适量水煮40分钟,再放入淘洗干净的粳米,熬成粥食用。每日早晚湿热食用。
此粥有健脾祛湿,清热消肿的作用,特别适合老人,病后脾胃不足者久服。
山参又名棒槌,山参,元参,其味甘,味苦,性微温,归肺,脾,心经。为补气的“第一要药”,大补元气,补脾益肺的作用较强,且善于养血助阳,复脉固脱,安神益智,用以补脾时能改善倦怠乏力,食少便溏等脾气虚弱的情况,也常用于调理气血亏虚证。
适合人群:脾胃虚弱,倦怠乏力,心腹胀满,不思饮食,便溏泄泻,呕哕吐逆者;脾胃虚寒所致气短喘促,懒言声微,肺虚咳喘痰多则,心肾孱弱所致阳痿,心悸,失眠,健忘者。
不宜人群:实证,热证禁服,若有脾胃湿热,肺火痰咳,流血,疼痛,感冒,便秘等症者;无虚者不宜长期服;儿童不宜。
补脾益气吃法:
山参5克,粳米100克。
将山参切小块,放进砂锅中,加适量水,用微火熬制约1小时;将清洗好的粳米放进人参汤中,一起熬制成粥,每日早,晚湿热服食。
此粥可益元气,健脾胃,止泻泄,最适合年老体弱,脾胃虚寒者食用。
党参又名上党参,黄参,狮头参,台党参,其味甘,性温,归脾,肺经。是常用的补气药,有益气,补血生津的作用,补气力量比较平静,转补脾肺之气,兼能补血,因其药效缓解,常取代山参而用于脾肺气虚的轻证及慢性疾病的调理,对气血亏虚证,气津两伤证也有效。
适合人群:适宜脾虚食滞,便溏,相貌水肿,久泻脱肛者;适宜气虚不足,倦怠乏力,气短喘促,津伤口干者;适宜气血亏虚所致脸色苍白或腊黄,头晕心悸者。
不宜人群:气滞,火盛者慎用。
补脾益气吃法:
炒党参15克,炒白术12克,炒麦芽20克,炒陈皮9克。
将所有材料放进茶袋,置于茶具中,用沸水冲泡,闷20-30分钟后可倒出饮用。代茶频饮,一日内饮完,每日1剂。
此茶可益脾健胃,促进消化,脾虚运化不良,常感胃部胀闷不适的人可经常饮用。
白术又名冬术,浙术,山蓟,山精,其味甘,苦,性温,归脾,胃经。为“补气健脾第一要药”,善于健脾,化湿,既能补气以推动脾运,又能化湿利尿,去除体内湿邪,常用于脾虚有湿,中阳萎靡,痰饮内停,脾虚浮肿,脾虚湿浊带下等症;此外也可用于气虚自汗,脾虚胎动不安等症。
适合人群:适宜脾气不足,运化不健,水湿内部所致食滞,便溏,泄泻,痰饮,肚胀浮肿,带下,四肢无力者;脾气虚弱,卫气不固,表虚自汗者;脾虚所致胎动不安,妊娠呕吐食少者。
不宜人群:白术性偏温燥,热症伤津,阴虚燥渴,气滞在胀闷者不宜。
补脾益气吃法:
白术200克,白酒700mL。
将白术捣烂,置于砂锅中,加600毫升水,煮到300mL;将煮取的药与汁置于整洁容器里,倒进白酒,搅拌均匀,盖上密封,置于阴凉处,7天后开封,过虑一遍,存储于洁净的容器中。
这酒有养血,健脾,和胃作用,适用于脾胃气虚引起的食少便溏,肚胀水肿等。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