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走路晚,大半责任在于父母。父母不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走路环境,过度溺爱自己的宝宝,不让他们有锻炼或实践走路的机会,不是怕孩子”累坏了“,就是怕孩子”摔着了“,害怕让宝宝站,都不敢让宝宝走,从而形成宝宝运动发育迟缓,走路比同龄孩子晚。
孩子心里畏惧和抵触走路,对学走路缺乏兴趣,也是走路晚的原因。如儿童刚开始学走路,因为大人照顾不周,忽然摔倒摔跤,加上大人过度保护,手足无措、惊恐万状,使孩子更为畏惧摔倒,之后再也不敢训练走路了。或是孩子早已学会走路,内心急切,”不会走就想跑“,进而摔倒,确实摔痛了,这时父母进行抱怨、职责,也会形成恐惧感。这种心理得不到解决,就会造成”惧走症“,发生走路晚的情况。因此,针对孩子学习走路,一旦跌倒,父母要想办法松驰孩子紧张心理,无须手足无措,马上抱住,要鼓励孩子,说”没事儿、别害怕“,”跌倒了,再重来“,并当心推动,拉上孩子继续走,克服恐惧心理。
孩子走路晚,也和家庭遗传造成运动发育迟缓相关。有部分孩子的坐、立、走时间都较晚,找不着其他问题,则可能和遗传因素相关。有些科学家认为,这和脊髓髓鞘完善较晚相关。虽未先天因素所致,但这类孩子根据适当锻炼,是能够学会走路的。
智力低下的小儿可发生运动发育迟缓,坐、站、走时间后延。对此,父母应保持警惕,进行鉴别。若孩子2岁不会走路、讲话,精力不集中,没法听懂大人叫唤,逗笑没有反应,精神呆滞等,需及时带孩子入院检查。
某些疾病可导致运动发育迟缓。如脑瘫,可让肌力改变,虽然有些孩子智商能够不受影响,但坐、站、走时间晚,甚至始终不会走路。还有一些神经肌肉疾病,会出现走路晚的现象。
孩子个体发育上的差别导致运动缓慢而走路晚。一般所说的稳定运动发育规律,是指绝大部分孩子来讲,但也有极个别孩子没有任何异常原因,只是走路晚,这便可能是个体发育差别造成的,并不一定属于病态,但通过优良的练习,父母的鼓励,仍然能够获得好的效果,让孩子赶上同龄孩子的运动发育。
孩子走路晚时,大部分不是病态,只是宝宝个别差异及缺乏锻炼,父母要及时找准原因;是否没有给孩子营造良好的锻炼环境,是否增强了孩子精神压力。此外,也要用心观察孩子,是否伴随其他症状,如微笑和讲话是否也晚,听力、视力有无阻碍,智商怎样等,并请医生检查。
上一篇 : 尿酸高吃什么水果最有效(水果吃多了会尿酸高吗)
下一篇 : 如何判断是否在退烧(没有体温计怎么测宝宝体温)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