材料:姜片适当、止吐药品。
用法:取鲜生姜切成厚约0.1~0.3厘米、直径1公分的姜片,用胶带固定于两侧太渊穴上,并让姜片挤压桡动脉,5分钟后,让患者服药,便不出现呕吐。或用姜片贴内关穴亦可,或以姜片10克煎汤,将毛巾放进浸湿,甩干至毛巾不滴水,温度适宜时,围在病人颈部一圈,注意不宜太紧,随后服药就不会呕吐。
这些方法,简单易行,临床用之确有效验。
来源:《中医内病外治》。
方式:取少商(双)、商阳(双),脐周1.5cm上、下、左、右各1穴。选用刺络拔罐法。先用三棱针在少商、商阳点刺放血(不拔罐),再去脐周四穴点刺放血,接着再拔罐(以神阙为核心),直到少量出血才行。一般为30分钟。
作用:主冶急性胃肠炎。效果甚高。多1次见效或痊愈。
合谷穴属于大肠经,大肠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连,按摩合谷穴能安和肠胃,降逆止呕,其传到位置与呕吐的神经支配基本一致,所以是止吐的特效穴。
定位:位于手臂第1,2掌骨间,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,上下共2穴。
按摩方法:用一手手掌贴住另一手手臂,拇指指端置于合谷穴上,向下轻按并揉动3-5分钟,双手交替进行。
内关穴属于手厥阴心包经络穴,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,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,肠胃属中焦,内关穴可一般三焦之气,故可治疗心,胸,胃等方面的疾病,相较于中焦来讲,内关为止吐常见穴,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恶心干呕,刺激本穴均能快速起到止吐功效。
定位:在上臂掌侧,当大陵与曲泽连线上,腕横纹上2寸,掌长筋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。
按摩方法:双手交叉彼此按揉内关穴,持续3-5分钟,每日2-3次。
承筋穴具备舒筋活血,清泻肠热,强壮腰膝的功效,按摩该穴道能有效缓解呕吐,腹泻,便秘,痣疮,流鼻血和促进血液循环的功效。
定位:位于膝盖后才横纹向下6指幅宽位置,上下各一。
按摩方法:将拇指置于承筋上,用指肚揉按1-3分钟,以部分有酸疼感为度。
中脘穴具备和胃健脾,降逆利水的功效,多可以治疗肚胀,呕吐,恶心,反胃,腹痛腹泻,腹鸣,吞酸,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,此外对一般胃病,食欲缺乏等都有很好的功效。
定位:位于身体上腹,前正中线上,当脐中上4寸。
按摩方法:用双手掌心,掌根或全手掌向下按在此穴道上,随后顺着顺时针揉捏3-5分钟,天天坚持进行按摩,可有效缓解胃胀,呕吐状况。
构成:炮姜30克,附子15克。
制法:涂药共研粉末预留。
用法:耗时取涂药末加葱白30克,盐5克,共捣和炒热,熨腹部,待药稍制冷即敷于神阙穴上,外以纱布盖紧,胶带固定。每日换药1次,中病即止。
功能:温中扶阳。主冶大吐泻伤元气,屡用神验。
身患伴随上吐、下泻、腹痛症状的,临床上常见于急性胃肠炎、霍乱、副霍乱、细菌性食物中毒及其它原因造成的急性食物中毒。
而急性胃炎的治疗,要针对病因,一般需降低刺激性食物或暂时忌食1—2天,如无恶心、吐者可给饮水或给流食易消化饮食,不能进食者给静脉注射。
1.腹疼者给阿托品内服或注射,亦可用热水袋做腹部外敷。
2.若因吃不洁饮食造成或有肠炎者要为消炎药,如氯霉素、新霉素、黄连素等内服。
3.有吐血者,可用冰盐水洗胃,内服止血药或静脉输入甲氰咪胍等。
4.但急性腐蚀性胃病,千万不能给饮水进餐或洗胃,应立即给饮用蛋清、牛乳、豆桨这类,以达到中和酸、碱,维护黏膜。
5.有胃穿孔者属急腹症,应立刻请外科医师确诊,必要时做手术医治。
备注:以上服药及对策都应在科学的医生操作指导下对症开展。
打开微信,点击底部的“发现”,
使用“扫一扫”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。